電影之所以迷人,在於它可以滿足人類天馬行空的幻想。試想,如果單身的你被賦予必須在45天內結束單身的任務,否則就要被變成一種指定的動物,那麼你會選擇哪種?以小編單身超過三年半來計算,十二生肖都可以變一輪了。這個問題真真切切把「單身」的恐懼具象化了,然而,你的懼怕究竟是來自內心恐慌,亦或是旁人關切眼神?讓我們跟著《單身動物園》(The Lobster)一起經歷這場單身詛咒之愛的大逃殺!
在未來的世界中,單身是不被允許的。所有單身者,鰥夫也好、寡婦也罷,都被關進一棟豪華飯店之中。這些人單身的原因各異,但都有著同一個目標,必須在45天之內結束單身狀態,否則將被變成動物流放至森林中。大衛(柯林法洛 Colin Farrell飾)帶著因配對失敗被變成狗的哥哥鮑伯入住,外型毫不起眼且不擅言詞的他,隨著「變身日」逐漸逼近只得使出渾身解數。最終大衛還是失敗了,不想被變成動物的他只好逃難到森林中。森林中有著一群和大衛一樣的叛逃者,他們甚至發展出一套獨有且規律的生存模式。大衛在這群人之中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女(瑞秋懷茲 Rachel Weisz飾),他們計畫逃離森林回到城市中生活,就在計畫即將成真的關鍵時刻,大衛卻卻步了……
在《單身動物園》(The Lobster)的世界中,被區分為城市、飯店、森林三個區域,也將單身者分成三種階級。在森林中遊蕩者,這些人多半自願單身,只能過著野人般餐風露宿的生活。他們發展出一套嚴謹的教條,唯一的信念便是「保持單身」;在飯店中尋求機會的人們一開始都是「非自願單身者」,他們服膺飯店的管理,穿同樣的衣著、接受近乎荒謬的「單身有害」觀念,45天之中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終結單身」;在飯店配對成功者,將接受為期一個月的最終試煉,若他們在一個月後依舊相愛,將可以攜手回到城市中過著如烏托邦的美好生活,如此一來便真的「告別單身」。
不論是在森林或飯店,都必須嚴格遵守規範與教條,在森林者不能與對方調情、性交,就連舞會也只准許自己獨舞,一切破壞單身的行為都被禁止。而在飯店者,不能手淫、且必須與自己有某種相同特質的對象配對才算成功。就小編來看,這都是對單身者的一種懲罰!唯有脫離單身回到城市之中的人,才能遠離這些束縛。有伴才是王道,單身只能孤老?果真如此?
「將就」是門很大的學問!在飯店中的人們,每天的morning call伴隨著變身日倒數計時,說沒有壓力是騙人的。唯一可以延長變身日期的方式,便是前往森林獵殺叛逃者,殺一個可以延長一天。於是警鐘聲響起,這群人坐上巴士、帶上獵槍,成為一名不折不扣的獵殺者。但是他們心裡明白,徹底終結這可笑遊戲的唯一方式,就是找一個和自己匹配的對象,攜手完成一個月的最終試煉。於是,除了獵殺叛逃者,更要獵一個伴侶,當然,這些人既是獵人也是獵物。面對這殘酷的倒數計時,每位單身者的應對也各有不同,喪妻的跛腳男子(班維蕭 Ben Whishaw飾)以佯裝流鼻血的方式和有相同症狀的女子配對成功。跛腳男子提出的大哉問是,「變成動物孤獨在森林中餓死、變成動物被更大的動物殘殺吞噬,或是偶爾忍受皮肉之痛假裝流鼻血,哪個比較悽慘?」在這樣的邏輯之下,住客們開始偽裝,同樣冷血的男女配對成功、牙醫師和有口腔潔癖的女孩成為伴侶,當然,這其中真偽耐人尋味;然而也有些人依舊選擇做自己,享受完最後一日的單身特權後,化成棕馬往森林奔去,不問吉凶。「將就」真的是門很大的學問!物以類聚、同病相憐才是穩定關係的磐石?即便將時空拉回現在,這些課題依舊難理。
《單身動物園》(The Lobster)是部諷刺意味濃厚的黑色喜劇,用驚悚和血腥來形容並不為過。片中被殺害的動物包括狗、兔子、馬,配樂也讓人不寒而慄。我不禁懷疑,這些可以草草帶過的血腥畫面為何要這麼大喇喇呈現在觀眾面前?我選擇這樣解讀,比起劇中世界的諸多荒謬,這些鮮血與動物屍體或許還比較貼近現實一點;至於英文片名(The Lobster)為何是龍蝦,我想除了這是男主角大衛想變成的動物之外,大衛的解釋也透露出端倪。他是這麼說的,「龍蝦的壽命很長、性能力和生育能力皆不受年齡影響,而且是個養尊處優的生物」。是啊!單身的人一樣可以活得很好,這大概也是導演想提醒我們的吧!請試著給自己也給其他單身的人一點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