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昨日,小編已經進戲院看了5部電影,若非最近濕冷的陰雨天氣惱人,這個數量還會再多一些!其中包含了小編非常推薦的動畫片《動物方城市》(Zootopia)。第五部電影則是今年第一部國片,而且是部紀錄片,就是今天要推薦給大家的《我們的那時此刻》。
王哥柳哥遊台灣(1958) 舊情綿綿(1962)
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
蚵女(1964)
養鴨人家(1965)
彩雲飛(1973)
心有千千結(1973)
《我們的那時此刻》是一部關於金馬獎的紀錄片,是由當年的文化部長龍應台委託楊力州導演,希望藉由影像紀錄這長達50年的金馬發展史。楊力州導演花了一年的時間收集素材、約訪、洽談影片與歌曲版權,終於在51屆金馬影展上正式播映。本以為階段性任務就此完結,楊力州導演卻不捨這樣一部關於台灣電影歷史的作品只被少數人看見,因此產生了今日所見的院線版,除了增加部分內容之外,片名也從《那時此刻》改成《我們的那時此刻》。
英烈千秋(1974)
梅花(1976)
八百壯士(1976)
我是一片雲(1977)
汪洋中的一條船(1978)
成功嶺上(1979)
先來談談紀錄片吧!近幾年台灣觀眾對於紀錄片的接受度頗高,從2005年《翻滾吧!男孩》、2008年《不老騎士》、2012年《拔一條河》、2013年以破兩億勇奪台灣電影史上紀錄片最高票房的《看見台灣》,以及2015年感動無數觀眾的《灣生回家》,當然這只是其中知名度與票房較高的幾個作品;相信多數人對於紀錄片的印象仍停留在老舊的黑白畫面搭配催眠般的沉悶口白,可是這幾年紀錄片的發展卻遠遠超乎你的想像。就拿2013年《看見台灣》為例,利用空拍的方式紀錄台灣生態的美麗與哀愁,空拍跟紀錄片的連結想必大大顛覆了許多人的想像,當然空拍並非只是炫技,而是因應主題必要的一種拍攝手法。《灣生回家》更運用了大量動畫,為紀錄片較單一的模式添加了令人驚艷的新元素。小編甚至覺得,某些紀錄片好看的程度遠遠超越了劇情片,如果你從未進戲院看過紀錄片,不妨給自己一個機會開開眼界。
一個女工的故事(1979)
小城故事(1979)
女性的復仇(1981)
卻上心頭(1982)
光陰的故事(1982)
小畢的故事(1983)
以歷史角度來看。
雖然《我們的那時此刻》是一部關於金馬獎發展史的紀錄片,將之視為台灣50年發展史一點也不為過。藝術和生活是無法分割的,電影取材往往受到當前時空環境種種因素影響。以現今為例,這幾年環繞著恐怖攻擊的電影不勝枚舉,近期上映的《全面攻佔2:倫敦救援 》(London Has Fallen)就是代表;《我們的那時此刻》因應台灣電影歷史變革,將之分為9個階段,分別是「台語片」(1956~1969)、「黃梅調電影」(1963~1964)、「健康寫實片」(1963~1981)、「瓊瑤三廳電影」(1965~1982,三廳為客廳、餐廳、咖啡廳)、「愛國/政宣片」(1974~1985)、「台灣新電影」(1982~1989)、「電影跨國合作」(2000~2006)、「紀錄片」(1997~2016)、「國片復興」(2008~2016)。每個階段的電影風格都深受當前時空因素影響,以1974~1985的「愛國/政宣片」為例,適逢中美斷交、台灣退出聯合國,政府為了鼓舞士氣、團結民心,開拍了一系列愛國電影,如1974年《英烈千秋》、1976年《梅花》、1976年《八百壯士》等等,也因此產生了國民英雄「柯俊雄」、愛國導演「丁善璽」等電影工作者。
看海的日子(1983)
搭錯車(1983)
兒子的大玩偶(1983)
童年往事(1985)
戀戀風塵(1986)
恐怖份子(1986)
以參賽國家角度來看。
金馬獎之所以成為華人世界中最具分量的電影獎項,便是因為其寬容大度,它不像香港電影金像獎充滿了濃濃的保護主義色彩,舉凡符合金馬獎報名資格,哪怕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都能前來角逐。金馬獎創辦之初,最佳劇情片屢屢由香港電影公司拿下,自從1996年開放中國電影參賽,姜文便以《陽光燦爛的日子》一舉奪下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該片男主角夏雨也成為史上最年輕的金馬影帝;第49屆除了張榮吉導演以《逆光飛翔》一片奪下最佳新導演、桂綸鎂以《女朋友。男朋友》奪下金馬影后,其他獎項全軍覆沒,也引發政客對於金馬獎存廢的口水論戰;最經典者莫過於金馬50,最佳劇情片由新加坡導演陳哲藝初試啼聲之作《爸媽不在家》奪下,當年台灣代表是享譽國際的蔡明亮導演作品《郊遊》。在意義如此重大的金馬獎50週年,且有極富盛名的台灣導演參賽,即便私心獎留台灣也難引發批評,可是金馬獎依舊大器,其公正無私只看電影本質的評審標準,也讓它成為兩岸三地含金量最高的獎項!
稻草人(1987)
七匹狼(1989)
悲情城市(1989)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
推手(1991)
青少年哪吒(1992)
以電影參與者角度來看。
在《我們的那時此刻》最後的鏡頭中,由眾知名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向觀眾說謝謝,因為在楊力州導演的心中,這就是一部感謝影迷的電影。影迷雖然是電影工業中最龐大的參與者卻時常被忽略,媒體往往聚焦在導演、演員身上,這自然沒有什麼好怪罪。難能可貴的是,楊力州導演在影片中除了採訪那些你我熟知的大導演、影帝后,也訪問了可能從未有機會上台領獎的幕後工作人員,甚至是進戲院力挺、在電視機前守候頒獎典禮的影迷朋友們!對小編這樣熱愛國片的人來說,實實在在被感動了。
無言的山丘(1992)
熱帶魚(1995)
臥虎藏龍(2000)
美麗時光(2002)
雙瞳(2002)
跳舞時代(2003)
以轉型正義角度來看。
金馬獎的由來其實和「823砲戰」大有關係!早年台灣和中國大陸關係緊張,金門、馬祖屢遭戰火波及,當時全民上下一心、即便身處台灣本島依舊熱血支援前線。金門與馬祖所代表的「金馬」二字於是成為一種流行語,「金馬獎」也應運而生。早期金馬獎頒獎典禮固定在每年10月31日舉行,這一天是已故總統蔣介石的生日,金馬獎除了肩負鼓勵優良電影的任務,依舊不免於淪為政治宣導的工具。時至今日,這些過往雖看來荒謬,卻非一無是處。近期關於轉型正義的討論很多,但多半著墨在228事件與某政黨黨產的討論上。其實轉型正義涉及的面向非常廣泛,即便印象中和政治最無牽扯的電影事業都難倖免,遑論其他領域了。在《我們的那時此刻》一片中,除了重現當年電影播放前要起立唱國歌的過往,象徵威權體制的「中正紀念堂」建造畫面也被剪入影片之中。這些歷史荒謬或許隨時間淡去,可是某些錯誤不但絲毫未減卻變本加厲,前苗栗縣長劉政鴻強拆大埔張藥房的畫面如今看來依舊怵目驚心。
翻滾吧!男孩(2005)
奇蹟的夏天(2006)
海角七號(2008)
不能沒有你(2009)
街舞狂潮(2010)
女朋友。男朋友(2012)
金馬獎對你的意義是什麼?是一年一度看明星大拜拜的日子?亦或當台灣電影得獎不如預期時讓你有機會補踹一腳?當然你不用像小編一樣忠誠且近乎瘋狂地熱愛國片,但批評之前請先試圖了解,而《我們的那時此刻》會是了解金馬獎50年沿革最好的入門磚。